温胆汤其实是清胆汤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温胆汤这个名字,会以为它是用来温暖胆的。其实这是个历史原因造成的误会。温胆汤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姚僧垣写的《集验方》里,后来唐代的孙思邈把它收进了《千金要方》,宋代的陈无择也收在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里。最早的方子可能确实偏温一点,比如用了生姜,是用来治疗大病之后身体虚弱、心烦睡不着,并且还有怕冷这些寒象的情况。但到了后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医生们发现这个方子在治疗因为痰热堵在身体里面引起各种毛病时效果特别好。于是他们就慢慢调整了方子的组成,比如增加了竹茹这种清热化痰药的用量,常常去掉生姜或干姜,让这个方子的性质变成了以清热化痰、调和胃和胆的功能为主。所以现在理解温胆汤这个名字里的温字,更应该是调顺、理顺、恢复胆正常功能的意思。胆是管决策和疏泄的,温胆汤是帮助胆从被痰热堵住的不安稳状态恢复平和,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加热温暖。因此现代医生主要用的温胆汤,它的核心作用就是清胆和化痰。
组成和每味药的作用
温胆汤原方:半夏、枳实各二两,竹茹三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一两约13到15克)
▫半夏,主要作用是祛除痰湿、调理胃气下降。它是化解痰湿的主力。
▫竹茹,主要作用是清除热邪、化解痰湿,还能消除心烦、止住恶心。它是解决热和心烦这两个问题的关键药。
▫枳实,主要作用是疏通堵塞的气机、消除积滞,帮助化解痰湿、消除胸腹部的胀闷感。它帮助运行气机、化解痰湿,让气机通畅。
▫陈皮,主要作用是理顺气机、调理脾胃功能、帮助祛除痰湿。它辅助半夏化痰,同时调和脾胃。
▫茯苓,主要作用是调理脾胃、促进水湿排出,还能安定心神、帮助睡眠。它帮助清除产生痰湿的根源(中医认为脾胃是生痰的源头),并且能安神助眠。
▫甘草,主要作用是调和所有药材的药性,补益中气、调和脾胃。
常加的药材有生姜和大枣,它们的作用是调和脾胃功能,减轻半夏可能带来的刺激。不过现在开方子时,有时会省略生姜或者只用一点点生姜。
当出现如下症状的时候
当身体里的痰和热搅和在一起,影响了胆和胃的正常工作,就会引发下面这些症状。它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啥关系,但其实根儿都在痰热上。
▫睡不好觉、爱做梦,尤其是躺下难睡着、容易醒、做的梦乱七八糟。
▫心慌,感觉心跳得不对劲(心悸)。
▫恶心、想吐、打嗝、反酸水。
▫没胃口,不想吃东西。
▫嘴里发黏或者发苦。
▫头晕眼花,脑袋感觉沉甸甸的,像裹了块湿布(头重如裹)。
▫胸口发闷。
▫身上感觉沉重、没劲儿,特别容易累。
✔看舌头:舌苔通常又黄又厚腻(黄说明有热,腻说明有痰湿),这是痰热最典型的舌头样子。也可能舌苔是白的但厚腻,不过舌根或者某个局部会偏黄。
✔摸脉象:脉摸起来滑溜溜的(滑脉主痰湿),或者又直又有力还带点滑(弦滑脉主痰热或者气不顺夹着痰湿)。
温胆汤总结一下
温胆汤是中医里一个特别好的方子。它打的是组合拳,能清热化痰、理顺气机调和胃、安定胆和心神。它专门对付那种因为痰和热搅在一起,闹得胆和胃不和气,引起的心烦睡不好觉、容易心慌受惊吓、恶心呕吐、头晕胸闷等等一连串麻烦症状。虽然它名字里带个温字,但其实主要是起清理作用。这个方子用处很广效果也很好,但用对它的关键是要看得准病,一定要抓住舌苔又黄又厚腻这个最重要的信号,并且整体情况确实是痰热在里面捣乱才行。这样用它效果才会又快又好。千万记住不要自己判断就随便吃这个药。想安全又有效地用它一定要去找专业的中医师看病开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实力配资平台,股票配资炒,正规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